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无题二首·其二

鲁迅 鲁迅〔近现代〕

雨花台边埋断戟,莫愁湖里余微波。
所思美人不可见,归忆江天发浩歌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,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。
(我)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,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。

注释
雨花台:在南京聚宝山上,原为名胜,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。据统计,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,在这里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,约达20万人左右。当地有五色小石,名“雨花石”。现辟为革命烈士墓。埋断戟(jǐ):唐杜牧《赤壁》诗:“折戟沉沙铁未消”,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。
莫愁湖:南京水西门外名胜,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,因而得名。余微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据《鲁迅日记》1931年6月14日:“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:‘大江日夜向东流……。’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:‘雨花台边埋断戟……。”’后均收入《集外集拾遗》。1931年春天,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激化,鲁迅有感于时政,便作此诗讽刺国民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金鹰.橄榄小集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53-355页

赏析

  这首诗,则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。首句“雨花台边埋断戟,莫愁湖里余微波”中,“雨花台”、“莫愁湖”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,莫愁湖还曾有南京“第一名胜”之称。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,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,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。同时,诗人又用“埋断戟”、“余微波”,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。辛亥革命爆发不久,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,从城外雨花台,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;临时政府成立后,又曾在莫愁湖边,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,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“建国成仁”四字,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。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,沉痛地感叹辛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此诗前两句通过对“雨花台”、“莫愁湖”的描写,描绘出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和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;后两句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,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,对其背叛行径进行了讽刺和揭露。这首诗沉郁悲愤、含蓄深沉,诗中悼念惨遭国民政府杀害的革命烈士,主要抒发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。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蝶恋花·窈窕燕姬年十五

王国维 王国维〔近现代〕

窈窕燕姬年十五,惯曳长裾,不作纤纤步。众里嫣然通一顾,人间颜色如尘土。
一树亭亭花乍吐,除却天然,欲赠浑无语。当面吴娘夸善舞,可怜总被腰肢误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论毅力

梁启超〔近现代〕

 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,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。要其何以成,何以败?曰: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。

  盖人生历程,大抵逆境居十六七,顺境亦居十三四,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。无论事之大小,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,其阻力虽或大或小,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。其在志力薄弱之士,始固曰吾欲云云,吾欲云云,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,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,颓然丧矣;其次弱者,乘一时之意气,透过此第一关,遇再挫而退;稍强者,遇三四挫而退;更稍强者,遇五六挫而退;其事愈大者,其遇挫愈多;其不退也愈难,非至强之人,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。

 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,则小逆之后,必有小顺。大逆之后,必有大顺。盘根错节之既经,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。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,以为是殆幸运儿,而天有以宠彼也,又以为我蹇于遭逢,故所就不彼若也。庸讵知所谓蹇焉、幸焉者,皆彼与我之相同,而其能征服此蹇焉,利用此幸焉与否,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。更譬诸操舟,如以兼旬之期,行千里之地者,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。我则或一日而返焉,或二三日而返焉,或五六日而返焉,故彼岸终不可达也。

  孔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;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孟子曰:“有为者,譬若掘井,掘井九仞,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”成败之数,视此而已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浣溪沙·已落芙蓉并叶凋

王国维 王国维〔近现代〕

已落芙蓉并叶凋。半枯萧艾过墙高。日斜孤馆易魂消。
坐觉清秋归荡荡,眼看白日去昭昭。人间争度渐长宵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